网站首页
设为收藏
保存桌面
手机端
使用帮助

关于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的镇村基本情况的公示

2016-12-02 08:40:35 来源: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网 收藏

    根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广西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的通知》(桂建村镇〔2016〕79号),在各设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组评审,拟将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等6个镇、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麻子畲坡等23个村列为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对拟入选镇村基本情况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网站予以公示。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发现公示镇村存在与事实不符、严重破坏、整村撤并、虚假申报等问题,均可举报或反映情况。举报或反映情况应实事求是,并应以书面形式传真至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应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

    公示期限为2016年12月1日至12月8日。

    联系人:戴维,联系电话:0771-2260191,传真:0771-2260103,电子邮箱:gxzjtczc@163.com

    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广西建设大厦,邮编:530028。

    附件:1.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2.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基本情况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12月1日

 

附件1

                                       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共29个)

一、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6个)

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

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

梧州市岑溪市筋竹镇

桂林市兴安县严关镇

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

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

二、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23个)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麻子畲坡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

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朗梓村

桂林市临桂区茶洞乡花岭村委褚村

梧州市岑溪市筋竹镇云龙村

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

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

玉林市陆川县平乐镇长旺村

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龙安村

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

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庞村

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龙井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秀山村

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镇新华村

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里太村

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

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

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

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

河池市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

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

 

附件2

                                            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的镇村基本情况

    1、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罗波镇是骆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已公布的,广为人知的历史建筑包括罗波社区的阴兵桥、凤林村的琴泉义学遗址、联新村的天主教教堂、布凌村的那黄桥、旧陆斡村国民党时期的乡公所办公地、坛李村的飞合塔、尚黄村的敢鸭庙等15个历史建筑,分布在各个村屯当中,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标志,有力地体现了罗波镇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底蕴。

    罗波镇历史文化浓厚,当地群众注重挖掘传承骆越文化,每年的三月初二,会在罗波庙举行一场盛大的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的开篇序幕,成为展示武鸣古骆越原生态文化及“三月三”歌圩传统民俗的特色窗口。罗波镇各村均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风貌,对其历史文化开展挖掘和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府城镇历史悠久,明嘉靖七年(1528年)始,为思恩府治所,故得名“府城”。初时,思恩府辖范围今马山、平果直至与云南省交界。经历次变更,清朝时思恩府辖一州、三县、九土司、一土州、一土县。至今镇域内仍保留清代思恩知府李彦章留下的多处著名石刻,如卧牛石石刻和榕园石刻及东风农场石刻等,旅游风景有阳明书院、水月岩、狮子岩、李家老宅等,为古镇增添了无限的历史人文底蕴。

    3、梧州市岑溪市筋竹镇:筋竹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自公元524年设永业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1989年改为筋竹镇。筋竹卖萝巷、大新街、庆南街是筋竹现存的最古老的街道,街道狭窄,街两边的建筑具有岭南古城的风格。现存抗日名将——陈济桓将军故居、明年将军覃村镇古墓——覃官山、清道光年间中国南方古建筑——陈三吉祠、清光绪年间所建的筋竹中学古教学校和清咸丰年间多跨院建筑组群——云龙德中堂古宅。其中陈济桓将军故居先后在1998年和2009年被岑溪市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岑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筋竹镇廉政教育基地、筋竹镇国防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儿女英雄传》和《寻找英雄》一书均对其故事进行了详细介绍。

    4、桂林市兴安县严关镇:严关镇地处湘桂走廊,交通便利,灵渠南渠贯穿全镇,桂北民族居住风貌初具规模。严关镇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渠,是与都江堰齐名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不仅给严关带来古秦汉文化精华,还融通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于一体。

    除此外,严关镇现存的古民居以明、清的民居建筑居多,极具特色,合院居多,马头墙、墙外有雕龙附凤的图案,亦有不少石雕,石雕主要分布在正大门的石柱和石墩当中,院内以木质结构为主,木雕细腻独到,尤以窗花为代表作,显得古朴典雅。

    5、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福利镇是阳朔县的一大文明古镇,有宋朝时期曾繁华一时的黄道街古迹,其标志性建筑东山亭至今保存完好。原有的三街、九井、十八巷、三宫、两寺、一宝塔成为了当地建筑的重要代表。据记载,这些建筑多古色古香,工艺精湛。那时若登高鸟瞰,便有“深山藏古镇,青峰倾廓门”的情韵。至今保存完好的福利老街区、大小古亭古屋累计40余座,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主要景点有:福利老街古民居建筑,画扇一条街、大光亭、三姑石、天后宫、鹦鹉山、虎头揽胜、渡头风光、骆驼过江、仙姑山、东郎山、李家唐门隐龙岩等,可谓一步一景,皆能与漓江上游比美。

    6、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良镇是防城港市乃至广西西部边陲重镇,历史上长期作为防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是刘永福、林俊廷、陈济堂等著名人物的故乡,那良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之一,是广西防城港侨乡之一。那良成圩于164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那良镇在我国清民两代援越抗法和抗击日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了一批爱国民族英雄。古镇中古街历史建筑比较集中,较完整地体现了那良为清、民时期商贸重镇、名人聚集地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现存的古街部分建筑始建于清未民初,其现存的部分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及法式建筑,做工考究,用料精细,充分印证了那良镇以及防城港市的渊源历史,也是了解中越边陲历史、了解红色历史、了解多民族地区交融的历史篇章以及了解防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广西边陲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良古镇主要由东西向和南北向四条古街围合而成,分别为官街、法式街、担水街及粉街,四条古街布局完整。现存的大部分建筑建于清未民初,古街的建筑风格为广西常见的“竹筒楼”,平面狭长,进深长,小开间,门面多有挑檐过廊以供避雨遮阳之便。房屋集中布置,起到了节约用地的效果,部分历史建筑在建造之时就近取材,建筑基墙采用河中卵石搅拌灰泥而起。整个古街原有石板铺道,清、民代风格的房屋排列错落有致。古街的建筑既有古朴的清代青砖瓦房,又有中西风格融合的精致的西洋建筑,突显了那良古镇的古老和现代,临街商铺形式大同小异,具有浓厚地方传统特色,是地方商贸发展典型的实物资料。

    (二)拟列入第三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的镇村基本情况

    1.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麻子畲坡: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麻子畚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存传统村落形成于明代,为移民村落。明末清初之际,河对岸“那教村”覃姓农民过邕江南面垦荒畬种植芝蔴,繁衍后代,后逐步移居成村,故取名“麻子畬”。

    2009年,“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文物保护单位,麻子畚坡被列为首批公面的南宁市文物点之一,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位于江西镇老口渡南岸边。麻子畚古民居的主要建筑集中于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麻子畚村屯现在仍保留着当年土改时的老房子,均为清末民国时期所建,小青瓦屋面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各座房子虽分布在村内的不同地方,但建筑风格却较为统一,除田汉居住过的房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外,其余的都基本保存完好。

    2.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老口村那告坡坐落邕江东岸,是古代左右江汇合邕江后的第一个沿江古镇村落。那告坡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至今仍保留着39栋保存较好的青砖清水墙、硬山顶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其中年代最早的为覃氏三兄弟考取功名后所建,始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公元1780年前后),对研究南宁市明清时期村寨布局、传统民居的变化、发展及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有那告坡“三街”、韦纯束入党地、学生军训练参战基地、田汉工作地、邕宁县第十三区政府旧址、温家宝调研考察等历史文化传承优势。

    村内覃氏民居群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村口门楼嘉庆十五年的“西教村齐心禁约碑记”石刻、村内“武魁”、“贡元”等4块牌匾、民居大门上方各式木刻门簮、房檐、厅堂镂雕精美的雀替、神台、土改时田汉等名人住过的旧居等。

    3.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朗梓村:朗梓村位于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西部,为壮族群众聚居地,是目前阳朔县保存最完好的壮族古村落。古民居占地7000多平方米,大小古民居共计63间,古迹随处可见,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展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3年朗梓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朗梓古屋中最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当数覃氏世三公祠堂——瑞枝公祠。瑞枝公祠建于同治年间,占地约2000平方米,由天池、厢房、正堂组成。“瑞枝公祠”四字用花岗石凿成并镶嵌于大门正方,字体飘逸,笔锋苍劲洒脱。大门门方皆由青色具有不同规格的纹理花岗岩石组成。大门的屋檐下墙壁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7幅长宽不等的水彩壁画,画中乌鸦戏水、春燕衔泥、渔翁钓鲤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古屋一绝。

    4.桂林市临桂区茶洞乡花岭村委禇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褚村历史久远,相传在北宋绍圣年间,因河南青州段黄河决口,褚姓人家南迁至广西桂林西乡今茶洞狮子山下立村,故名褚村,全为褚姓,因村庄依山而建,又曾叫褚家寨,距今已有有1000多年历史。

    褚村现存居民建筑180座,祠堂1座,私塾1座,吊脚楼3座,立公所(古代议事厅)1座,建筑类型主要受古中原文化影响,为青砖青瓦中唐式建筑风格。建筑最主要的特色是分为上厅、下厅,中间有小院子、有隔火墙,外观大方、朴实而庄重。村中有19条整齐划一、主次分明的青石板巷道(其中部分水泥覆盖),明清时期修建的24个防盗防匪拱门点缀着数百户错落有致、端庄大方的民居,形成了其古朴沧桑的气质、清新别致的风格。褚村的古地道是600多年前村民为躲避战乱,方便取水、给养、医疗等修建的,古地道长约千米,青石板铺盖并种有各种草木,最宽处可容2个人穿行;地道和山上的古栈道相通,并与水井和池塘连接,狮子山内有岩洞和通向附近村子的出口,整个褚村如一座坚固的城池,是战乱时期村民自我保护的天然屏障。古寨墙、栈道等古建筑历经600多年部分仍保存完好。1986年,褚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褚村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缝制棕皮蓑衣。褚村蓑衣用从原籍青州传来的手艺缝制,有“褚村蓑衣披南国”之美誉,缝制手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褚村蓑衣美观耐用,备受南方农民欢迎,吸引外地商人大量收购,产品远销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和贵州等地。

    5.梧州市岑溪市筋竹镇云龙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云龙村传统建筑连片分布在村中间,占村庄建筑面积的百分二十,保存基本良好,每间建筑完整率百分八十以上。均为清末民初建筑,清一色的青砖墙体,沏工独特,还有“天诰命”“龙章宠锡”牌坊,经有关专家鉴定全区只有两个这种类型的牌坊,这座牌坊显赫着主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尽展云龙莫门韦氏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期在云龙村的荣耀家族史。还有舞狮、牛娘戏、庙会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云龙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拥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已公布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处,不可移动文物规模达到1942.4㎡,不可移动文物完好比率达到80%;已公布历史建筑10座,历史建筑规模4680㎡,历史建筑完好比率达到80%;村保护范围为11h㎡,核心保护范围达6h㎡,建筑控制范围为1h㎡。

    6.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大楼村,始建于清初,清署富民乡石脚堡,屋舍为郑氏所建,原名郑屋。康熙时,境内建有郑氏宗祠,因附设有一闾可供400人住宿的楼房,俗称大楼,以后以此名村。1964年从新桥大队析出成立大楼大队;1987年8月改设行政村,现有20个村民小组,3170人。300年前大楼村先祖从福建迁居至此,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客家围屋为形态,建成以郑氏、黄氏和姚氏三大宗祠为核心的清代古建筑群。大楼村围墙高耸、炮楼林立,防卫体系严密,巷道泾渭分明,规划科学合理。村内建筑横直有序、坐向统一、秩序井然。大楼村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具有独特的忠孝文化、宗祠文化及书香文化,其历史发展一脉相承,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大楼村古建筑木构架采用抬梁和穿斗混合结构,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桷油黑色)灰瓦,空间宽敞宏大。这种木构架既保留了抬梁式木构架的优点,避免了穿斗式的局限,也能确保梁架的稳定性,体现岭南地区建筑特色。

    7.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硃砂垌):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硃砂垌围龙屋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由从广东梅州李坑迁来的客家先民黄正昌建设,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始建者黄正昌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官至五品,道光赐“奉直大夫”。硃砂垌围龙屋是客家先民第四次大迁徙在广西的历史见证,整座围龙屋占地1.8万㎡,是广西现存的客家围龙屋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客家标志性建筑。2013年,硃砂垌围龙屋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硃砂垌客家围龙屋从建筑布局、院落结构到屋内装饰风格、功用设置等,体现出客家民居的独特风貌与特质。以祠堂为中轴线分三座四廊,九厅十八井,祠堂左右均有门和廊道联通,两侧各有四排庭院建筑,用巷道相隔,相对独立,庭幽舒畅,古朴实用,每一个庭院内有大小不等的天井,以利采光,又构成一个小四合院。

    硃砂垌客家围屋功能分区明确有序,等次分明,体现了客家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的严谨家风。中轴线后依城墙建三层正中楼为书房,制高点为炮楼,整座围龙屋为半月形,门口塘为半月形,巧妙地构成一个圆,屋宇为阳,水塘为阴,阴阳八卦结合,城墙建七座炮楼,称七星伴月。周边地称“丹凤朝阳”,祠堂门前正对凤胫岭的园岭。左有高庙岭龙形高起,右有陈屋背狮岭围护,人称硃砂庄人杰地灵。

    8.玉林市陆川县平乐镇长旺村:吴氏居民1777年从横山乡良塘村迁分至此,距今已有239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且古建筑群的占地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是玉林市乃至广西地区客家民居古建筑群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古建筑群是典型的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式组群民居建筑群,整个风水格局称“七星伴月”,意寓团圆、相助辉映等,又因古建筑群多座南向北,背靠山坡,依势而建,民间亦有称“负阴抱阳、金带环绕”的佳局

    单个城堡式组群民居建筑门口都有半月形水塘,屋宇为方形,巧妙地构成“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屋宇为阳,水塘为阴,是阴阳八卦结合的一种具体体现。单个城堡式组群民居建筑布局采取东西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布局章法,整座建筑群以祠堂为中心,其两侧各三排的庭院建筑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两排通过巷道分隔,又构成一组相对独立的组合单元;而每一组合单元内则通过大小不等的天井又构成若干个四合院小单元,形成民居中典型的所谓“九厅十八井”建筑布局。

    9.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龙安村:

    龙安村因历史悠久,而且地处龙安镇地域中心,早在唐朝时期,如今的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龙胆村,就是平琴州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受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较广,而且保存有不少历史痕迹,古宗祠、古祠堂、古民居、古文化、古文物、古蓝埲等,特别是始于唐朝,盛于南宋的绿鸦冶铁遗址,曾经是南宋时期全国两大冶铁基地之一,这在冷兵器时代其军事上极为重要,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之一,当年这里炼成的铁,通过村前的河流运送至南流江后转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曾经对支撑南宋王朝的存在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绿鸦冶铁的兴盛,先民们逐渐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由于村历史悠久,村子随处可见古建筑及文物古迹。经过初步调查考察,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古建筑5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20余幢。成片的明、清民居群、古建筑保存良好,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2000多米长的古渠道穿村而过,两旁的古民居集中连片、古朴自然、风雨剥蚀、依旧如故;古村中用河卵石铺设的道路粗犷凝重、迂回曲折、四通八达、贯通各户;建于乾隆三十年的太安古庙简练古朴、造型优美、工艺精美、别具一格;龙泉枫木古井浑然天成、长流不息、晶莹剔透、清凉可口;古宗祠雕梁绣柱、丹楹刻桷、神工意匠、走鸾飞凤;古名人居古香古色、精雕细刻、错落有致、美轮美奂;古村落中的池塘碧波涟漪、满池绿意、鱼儿戏水、鸭鹅成群;村后山山谷中古代加工蓝靛染布的蓝埲遗址久远沧桑、古朴雅致、造型独特、积厚流光;古榕树遮天盖地,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绿树成荫,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相互交流的绝佳之地。

    10.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村内古宅、古民居群是明、清两代的南方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大多属硬山搁檀式结构,一底一搁,翘脊、重檐、歇山顶,屋内及大门门楣上有彩色壁画,题材多样,笔法精美、颜色保持良好。有些屋顶压脊有花鸟走兽灰塑图案。屋内大多设有屏风、厅阁、神台。名人古宅大门处还有几级台阶,两边有圆石鼓及雕花门墩、照壁。古巷地面及巷道铺设青砖或青石板,曲径交叉,配置科学排水及防盗系统。保存完好,现有历史名人故居、古宗祠、古文物共有30多处。村落沿袭历史悠久,彰显鲜明“忠君爱国,勤政为民,尚文从武,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涵。

    村庄建筑布局科学,设社庙祭祀,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都隆重举行各种活动,如:正月舞狮子、唱麒麟歌、四月初六抢花炮、八月十五传统庙会等。谭良村作为一个古村庄,自古以来就把谭村、良村、西村、新屋村(包含百靛)俗称为“谭良四堡”。青山绿水环绕着“四堡”,龙江峡谷的溪水从村子的东北方向缓缓流淌出来,滋润着谭良村田间地头万物的生长,村庄自然风光绚丽,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11.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庞村:庞村是兴业县石南镇辖下的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文化独特的名村。其古建筑群曾于1998年被兴业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9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于2015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第一批广西传统村落。

    庞村始建于北宋年代,今全村整体风貌保存完整、集中、成片,村内保留有明、清两代为主的古建筑群,其中明代古建筑现存7幢、清代古建筑现存28幢、其他历史古建筑35幢,总面积350000平方米。庞村具有独特岭南风水格局,古建筑群整体布局按照风水易理排布,纵横有序、恢弘壮观,建筑朝向统一,排列整齐。古建筑群以岭南派风格为主,少量徽派构造。建筑格局从传统一进三开间、三进五开间到三进七开间不等。建筑装饰物有岭南镬耳墙、马头墙,屋檐、屋顶下绘有彩色的“裙画”以及石雕、木雕、泥塑等;题材多为花卉及鸳鸯、仙鹤等珍禽瑞兽,内容丰富,笔法细贰、圆润,雕刻精美,手工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此外庞村民族特色鲜明,村内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亦在延续和继承,拥有舞龙、斗鸡、扎麒麟、泥塑、石雕、古茶园、族谱等系列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12.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榜山村位于兴业县城西8公里处,兴业县北面最高峰葵山三峰、狮子山脉、龙山脉、后背岭数重山脉拥抱榜山村。榜山村古村落始建于明代中期。明末渐渐兴起,清代初期到中期大规模发展,也是榜山村的鼎盛时期。由于其历史文化深厚,历史名人多,村子的古建筑及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建筑和古建筑二十多幢,加上其周边保存良好的明、清民居群,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这大批建筑有明代特点,也有清代特点,大多属硬山搁檀式结构,一底一搁,翘脊、重檐、歇山顶,屋内及大门门楣上有彩色壁画,题材多样,笔法精美、颜色保持良好。地面及巷道铺设青砖或青石板,配置科学排水及防盗系统。这些建筑对研究我国南方大家族,特别是名人故居的研究,提供极为丰富和难得的景观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朝咸丰年间,榜山村还建有一条环抱全村的大围墙。这条大围墙,周长2545米,高3.5米,宽0.5米,共设有3个大闸门和13个炮楼,目的在于防御盗贼,保护村民安宁。这些闸门和炮楼,按“剑戟森严、三军壮勇、围墙坚固、万载安康”16个字的顺序排列命名。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中,起义军和榜山村的革命群众,曾据守围墙和炮楼与敌人奋战了四天四夜,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13.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龙井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龙井村已有400多年历史,现村内居住着2000多人。龙井的千年古驿道全都是用条石铺设而成,总长1000多米。龙井古寨属于平地型村寨,分布在山岭的小盆地之中,地势比周围的田地略高,临近水源,以远山近水作为相地之基础,在选址上讲究风水布局,是中国平地形村寨的典型。如今龙井泉是贺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井村东面的小凉河流域是贺州著名的古人类聚居地,也是闻名于世的战国时期古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在龙井村附近山地出土的麒麟尊,成为贺州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文物,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龙井村拥有大量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古民居群,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建筑为青砖黛瓦、木格窗、坡屋顶和硬山墙。这些建筑一般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可概括为“一进一层一书房,二进二层二厅堂,大门不通走侧廊”。主体建筑部分座西向东,分两进,前后进间有天井,由两廊连接,两廊都开有侧门。其中北廊的侧门与巷子相通成为外出的主要通道,南廊的侧门主要连接厨房,杂物房等附属建筑。龙井村的民居建筑都以砖墙承重,砖墙一般用三层青砖砌成,墙顶屏风密实,刻有浮雕或画有彩画。这些建筑中大量使用艺术构件,其中木构挂落较多,一般门、窗、檐板、楼板、屏风及落地罩都进行精雕细刻,颇具艺术价值。

    14.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秀山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秀山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境内,距县城8公里,距古城镇(横山街)约4公里,其处在洛湛铁路边沿东侧,处在山清水秀的山塬田峒之中。秀山村始建于明洪武初,为胡氏先人所开创,历明清两个朝代,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迹繁多,境内有青石板街道环村而砌,总计长度约3000米许;有桂北风貌的徽派特征民居数十座;有福观寺、水川庙、胡氏宗祠等宗教文化建筑3处;有胡氏明家石城围屋一处;有抗日名将胡天乐将军府一处,和具有古代中原文化特质的徽派富豪华府门第一批。村容气象,严谨有序,村落规划,科学合理;村风民俗,瑰丽多姿,村史文明,深厚灿烂。此外,秀山村四面开阔,依山傍水,村临水而聚,水环村而流;秀竹润户,山影横窗;奇峰峻秀,剑壁刃山;秀色映湖,山光幽古,的确是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山水家园和文化盎然与史迹璀璨的风水宝地,其“诗礼家风”,“崇文尚武”与“歌赋岐山”,“舞中蹈和”的族风家训,更彰显出它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民俗文化村落的精神气质。

    15.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镇新华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村内拥有较多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广东客家风格)建筑及各类文物古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新东华是桂东地区客家围屋数量最多最密集的村,颇有代表性的7处大型客家围屋为:石城围屋、生利(芝记)围屋、泰隆围屋、然新围屋、高屋围屋、牛皮垌围屋、石碑排围屋。围屋整体格局保存较完整,期内保存有大量古祠堂、古官邸、古民居。其中石城围屋是贺州市建筑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和独一无二的棋盘形围屋。新华村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新华村客家围屋(石城、泰隆、生利3处);不可移动文物为老寨古村落、三王大庙、樟木地下党印刷厂旧址。

    新华村仍延续着较多客家传统文化,其中较好地传承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客家三山国王庙会。

    新华村拥有昭平县最早的中共党员——叶长燊,1949年10月以叶长燊为首的贺、昭、钟边区人民解放第七大队是昭平境内最具人民武装,为解放昭平全境作为了巨大贡献。

    16.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里太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里太村位于公安镇里太村委,该村后靠鲤鱼山,村前以旱地为主,旱地中多有汉墓,其汉墓群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有清至民国民居90多座,以清建筑民居为多,总占地约20000平方米。清建民居以四合小院为主,分上三下三,中为天井,天井两则厢房为厨房和杂物间。传统民居建筑有青砖墙体、也有红砖墙体,砖木结构,小青瓦天面。多为硬山式顶,部分前两侧且建风火墙。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里太村中后部,连片分布和保存,相对集中完整。现代民居建筑向前、向左右扩展,所处村庄,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里太村原叫石围寨,后因后山形似鲤鱼,改名鲤鱼寨,先由熊姓(现已无后人)居住。后张、陈、卢等7个姓氏人家居住,现今以张、陈、卢姓的人为多。该村落形成于明朝中期,清中后期因其由鲤鱼寨和太平寨合并而成,故得名里太村,清朝道光年间,该村出文举,武举各一人。目前村中仍保存举人专用旗杆石(又名栓马石)两付,建有文武庙和卢氏宗祠各一座。

    17.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距离县城约20公里,是钟山至今保存大片较好、颇具岭南特色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之一。村落依山傍水、前低后高、村前有开阔的田野、村后有树木茂盛的丘陵或石山作靠山;古砖蓝瓦,造工精良,细腻秀丽,屋脊、前墙屋顶处大都有浮雕、花草鸟兽画、人物画的图案;古民居正面,挖筑有一张大大的半月形水塘,形成阴阳两仪、和谐相生布局,蕴含“圆满”之美好寓意。

    大田古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修,解放后多次重修;以青石作基,用鼓石垫柱,以青砖砌墙,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古朴典雅,清秀精致。基旁雕八仙贺寿,凿双龙戏珠,台上镂两虎扶角,嵌二狮呈瑞,惟妙惟肖。后台屏风饰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栩栩如生,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贺州市现存古戏台中建筑工艺最精湛的古戏台之一。

    18.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公示)。荷塘村位于四面环山的喀斯特地貌的小盆地中,所存民居依西、东、北面山体而建,村中只有三个山口可进入,历史上三个山口设有城门,史有半边城之称。该村分三个居住居群,即老寨、新寨、九屋。三个居住居群分别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的西、北、东三面山脚下,荷塘村中间主要为荷塘和湿地。其城隍庙、祠堂、戏台、土地庙均在西北角。三个进村山口,一个在东北角,一个在西北角,西北角两条进村道呈丫字型,与钟山县十里画廊景区相连相通,起初建村从西建起(现名老村),随后发展到北边(现名新寨)和东边(现名九屋,由于建该居住区落时,仅建有座青砖大屋而名)。村庄内三个居住群基本连在一起,整个村子中间为湿地和荷塘,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与原始。

    荷塘村城隍庙背靠荷塘荷包山。座西北向东南,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后多有修缮。原为三进,目前只余后二进。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前进前为四柱结构,斗拱式构架,后进为三间二楼。荷塘戏台呈凸字型,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民国及解放初期有所改变。青砖砌台,台前上嵌修建戏台功德碑,戏台原为砖木结构八柱抬梁构架,重檐歇山顶,两侧为山字形风火山墙,后改为悬山顶,砖柱八码梁构架。

    19.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村庄位于龙岐岭边至小山脉土岭嘴上,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避风向阳,村前鱼塘环绕,田地广阔,村后山峦起伏,树木葱茏,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村落布局的古老村庄。民居依坡而建,山体环绕不仅可遮风避暑,冬暖夏凉,更是村庄抵御外敌的基本自然屏障。龙道村始建于宋代,是一座有着700 余年历史的村庄,受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教育文化和农耕稻作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古建筑群、石刻对联和代表浓郁教育文化的书院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最能反映古老文化的物质载体。

    龙道村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属于变异干栏式建筑,中原汉民族与南越土著民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封闭、密集。故村内家家相连相通,户户石库门雕刻对联和八卦图。村中炮楼耸立,门楼众多,巷道复杂,是一座集防御与人文于一体,体现清道光、咸丰时期广西乡村社会动荡与独特人文环境的村落。同时民居族系分明,贫富有别,也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阶级划分活标本。龙道村古民居建筑群现仍有古民居近80 座,整个古民居群以内部巷道将平地古民居与坡地古民居分成两个部分,占整个古民居百分之二十的前平地部分古民居,又以封闭式巷道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边部分为大四合院式,院正门东向,内古民居10 余座,西边以两条封闭式走廊向西深入,四个大户民居形成一个小整体,后部分古民居为该村古民居群的主要部分,约占整个古民居群的百分之八十,这部分古民居依岭就势建于缓坡上,数十座古民居由多条不规整的之字形巷道进入,大巷道分子巷道,每条大小巷道口均设闸门或门楼,把所有古民居连成一个整体。

    20.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庄,思勤江从古村前绕过;主要分两个居住群,即村庄以螺山为中心南北分割的两部分村域。英家村螺山下除保留着近大量古民居外,还有一座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 年)所建的粤东会馆、六甲门楼碑、三界庙门楼、古戏台等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及构筑物,历史上曾是英家起义的发生地,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

    英家村古建筑群内建筑庄重、大气,整体视觉给人一种规整高大精良之感;建筑形式较统一,单体民居既有古代南越土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特点,也有着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材质以泥砖、小青瓦、青砖、木板和石材等地方建筑材料为主,体现了“泥墙、青瓦、木门窗”的建筑风格。

    21.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位于钟山县西面,始建于北宋,是一个有900 多年历史的村庄。玉坡村分为玉西与玉东两个部分,其中玉西以大庙山、珠山为靠,前砌石墙,墙前挖壕沟。家家楼高三层,墙厚壁坚,固而得名“小南京”。全村3 条入村通道,分别需经过两个门楼一个山坳,居高远眺,整个玉西村有如坚固之城堡,十分井然。玉坡村拥有一套完备的村落防御体系,大环境下以大庙山与珠山为屏障,前以池塘为基础开挖壕沟,壕沟边砌护村石墙作防,防御体系具有很强的防御特点。

    传统建筑以青砖青瓦为主,建筑形式大体一致,整体纵向联排,大门旁出,单位建筑以小四合(天井式)为主,部分围拢、硬山式,部分垂脊饰蝙蝠,檐角高翘。部分内墙彩绘,隔屏雕花,花窗,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玉坡村历史上田地远极恭城、荔浦,近者方圆数十里,且入士出道人多,外出为官人多,为方圆有名的富贵窝、官宦村。

    22.河池市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位于天峨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麓,是全乡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反映了清代时期我国广西地区壮族传统民居的特征。该村属广西区壮族之系的蓝衣壮族,其穿戴的服饰为自织自染的蓝色土布的衣衫,并以“蓝”为美,故称蓝衣壮族。千百年来,该村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文艺气息浓郁。民俗文化有手工刺绣艺品、婚姻习俗、蓝衣壮山歌、蓝衣壮鼓、布洛陀麽经、传统凳术、花棍舞、扁担舞、插秧舞,壮族舞狮等,当地婚姻习俗和“布洛陀麽经”于 2016年被列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堡民居是极为典型的壮族(蓝衣壮)建筑——吊脚楼木瓦房。村寨一家挨一家,排列有序。建筑全是杉木、枫木等为桩和木板装成的木楼,建筑规模一般是七柱或九柱排楼、三层木板房。房屋四面双檐,避免飘雨,前方为吊柱,二、三楼装板壁,一楼用板皮木粗装围夹起。房屋使用分为:一楼为饲养畜禽和厕所以及堆放柴草。二楼为伙房、堂屋(厅)、卧室。三楼也有卧房和谷仓以及存放东西之用。分散在两边山间或坡地上居住的家庭,屋边种植竹林和果木,空气清新。这些木楼部分建于清代,古建筑群及周边环境保存较为完整,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民居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如今大部分院落依旧保存完好,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23.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广西第二批传统村落。始建于1622年,由邓氏祖先从广州迁至定居,是灵山县保存比较好的古村落之一,村内保存有有大量的古民宅、宗祠、民国建筑等,延续了岭南建筑风格,系青砖、青瓦、三合土、石、木混合结构。吸收了中国传统以及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建筑风格交融,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再现。有300多年历史的东大门古建筑保护群、邓冠山祠、抗日活动旧址、邓政洽故居、榨油屋小洋房等建筑的传统风格和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整。邓氏宗祠建于清中期,建筑面积310平方米,为砖瓦结构、二进式庭院式;东大门古建筑群建于清朝中期,内是直线排列的德公堂、推举堂、敬成堂等五座格局相同的四进式庭院,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雄伟,客家四进式围屋风格;“榨油屋”建于民国初期,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为砖瓦结构的二屋小洋楼。屋主人“秤砣四”早年开油坊发家建此小洋楼,故后人俗称此屋为“榨油屋”。